会“喊报”的“活地图” -凯发k8娱乐客户端

会“喊报”的“活地图”

宋金秀2019-06-21来源:中国邮政网

  “张大爷,您的报纸来喽!”每天,北京市东四邮政支局投递部投递员朱楠都会来到东四北大街的张大爷家中,将一份《北京晚报》双手递给他,又匆匆赶往下一家。日复一日,已有多年。

  东四一带属于北京市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这里坚持了29年投递工作的朱楠现如今已经45岁,偏瘦,中等身材,话不多,和不太熟悉的人说话时还略显紧张,悄然过去的投递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时间的印记。由于胡同错综复杂,死胡同和回头路比较多,路也很绕,七拐八拐的胡同就像一座“迷宫”,但朱楠清楚地知道哪家在哪儿住,谁家的报纸放窗户口,谁家的放门后头,谁家的放报箱里。不管巷子有多深,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将报纸、信件投递到用户家中,被周边的居民亲切地称为“活地图”,而有责任心、干活踏实是老百姓对他的一致评价。

  日前,笔者跟着朱楠走了两趟邮路,近距离感受了他的工作状态。这天下午,朱楠带着75份《北京晚报》骑着电动车自如地穿梭在各个胡同角落。左拐左拐再右拐,然后走进深邃的巷子里,“来报啦!”朱楠未进院子先喊了一嗓子,这就是投递员所说的“喊报”,已经在东四邮局传承了数十年。这声熟悉的“来报了、来信了”唤起的是老百姓对过去时光的记忆,是百姓和投递员之间最直接的情感交流。

  “该喊还是要喊一声,有的用户在家里,要让人家都知道,这不算什么麻烦事儿。”但什么时候该喊,什么时候不能喊,朱楠总结了一套自己的规律。“喊报的时候一定要大声、有底气,但中午的时候不能喊,有的老人或者孩子正午睡,这样容易吵醒他们。”朱楠对“喊报”有着自己的盘算。

  “这个院子一共住着5户人家,基本上都能叫出名字。”在月牙胡同90号,朱楠打开信报箱,把上午没有拿走的报纸规整好重新放到信报箱内,并提醒用户及时拿报。“在报路子分报纸时,东四五条有多少张报纸、有多少订户、订户叫什么名字,基本上都能记住。”朱楠介绍说,每次有新订户的时候,他都会把名字写到报头上,到胡同里面进院就喊一声,这样便记住了胡同里的住户。

  刚到东四邮局的时候,赵桂敏作为师傅,手把手地带着朱楠,教他熟悉路线,串胡同的时候如何喊信喊报,报纸搁到什么地方,下段之前检查有没有遗漏的信件或者报纸等。“师傅告诉我,作为一名投递员就是为千家万户传递真情,要真情实意地和老百姓打交道。”对于师傅赵桂敏,朱楠内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朱楠以情交情、以心交心,受到了周边居民的信赖。在育芳胡同18号,围坐在一起的居民正在极力“挽留”他。“老在这儿送,看着他长大的,真舍不得他走。”一位大妈接着说,“如果不是工作特别需要,还是不要走,这么多年了,哪家哪户他不了解啊!”“一般人都做不到这么踏实,还能坚持这么多年。”原来,有人“骗”他们说朱楠要换到别的段道上,当知道不是真的,居民们这才放下心。东四邮局副局长霍燕说,1993年初,由于东四邮局统一调整,将朱楠调到了别的段道上。哪知老住户们都不答应,找到东四邮局投递部,请求投递部主任将朱楠换回原来的投递段道。1993年底,朱楠又重新回到了东四五条的段道上,一直到现在。

  “投递是个体力活儿,像我每天能投三四百件,有时候也很累。但每次进门送报纸,大爷大妈让我坐下喝热水,我就觉得特别开心。”在东四胡同,周围的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小朱子”。朱楠说,将近30年的投递生涯,使他对百姓有着很深的感情,有的时候搬走的老住户还专门回到东四胡同来看他一眼,这也是他多年来能够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