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国家周刊:“英雄村”脱贫记
“这就是我以前的房子。”一位老人指着老旧的土坯房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感慨到,泥浆夯砌的墙壁,狭小的空间,破旧的木门,漏雨的屋顶……2015年春节之前,全村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那时候孩子们每年只能商量着轮流回家过年。”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是有名的“红军村”。早年仅有43户人家却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为革命捐躯的有20人,有名有姓的烈士有8人,因此也被称为“英雄村”。
但就是这样一个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村”,却持续多年徘徊甚至落后于我国的“贫困线”,用村里老人的话说是“太穷了”。
2012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要全力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随后,各项扶贫政策纷纷落地“英雄村”,在政府及银行等各方合力下,村民们住进了两层楼的新房,发展了种养殖产业和红色旅游业。
其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银行”)江西分行在对“英雄村”各户充分走访后,基于当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定下了扶贫模式,不仅在金融上给予有力支持,更利用邮储银行的天然基因优势给予农户全方位的帮扶。
“扶贫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艰巨且光荣。”邮储银行江西分行行长肖天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要高度重视,更要肯下功夫。”
蔬果大棚里的“银行 ”
华屋村村口不远有一整片占地80多亩的蔬果大棚。阳光透过棚顶,连片的百香果散发着熟透了的芬芳。
王升阳是这里的种养殖专业大户,2014年便开始从事百香果种植,兼营花生、葡萄、油桃和火龙果种植。而就在几年前,他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意能做这么大,一笔10万元的贷款加上亲戚朋友的少量帮助,是他当时“创业”的全部启动资金。
“刚开始的第一年必须回本,否则就都亏了。”王升阳回忆,“多亏了邮储银行的贷款,我才熬过来。”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邮储银行对其的帮扶政策也进行了及时调整,采用“银行 专业大户 贫困户”的扶持模式,向其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20万元,并引导王升阳吸纳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共同致富。很快,工人数量就从2014年的5人扩至20余人,目前已帮助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剩下的1户贫困户也于2017年底顺利脱贫。
但王升阳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还想借着这好模式、好时机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助己更助人。
“凤梨种植技术我已经研究好了。”蔬果大棚里温度高,王升阳的脸上很快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他用晒得黝黑的手抹了一把汗说:“明年继续扩大生产。”
而之于邮储银行,几年的摸索已经使得银政合作成为了各地扶贫模式的基本框架,“银行 ”模式也逐步得到了复制和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有政府风险补偿金存放在邮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邮储银行江西分行还以政府风险补偿金为圆心,以农户需求为半径,延伸出诸如“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等多种产品,针对各类扶贫主体的各色需求来对症下药。
当然,在各方合作之中依旧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充分、风险保证金不能及时到位等问题,亟需各方协调,合力推进。“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服务‘三农’是邮储银行的天然使命,眼光一定要放长远。”邮储银行江西分行副行长王小荣说。
银行 电商 物流
问题随之又来了:村民们种出来的蔬果好,销路却成了难题。由于地处偏僻,农户只能每天推着双轮车,走10多公里路到乡镇圩集上卖菜。
辛苦如此,“却不一定能卖个好价钱,还不一定能卖完。”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江西省分部总经理许光进对记者说,“好多农户的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
华屋村蔬菜种植户、瑞金市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华水林就曾为此深深苦恼:“以前在外打工,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但赚得少,过年都要借钱过。2014年由于家里原因决定回乡种植蔬菜,但无论怎么摸索学习,无论培育出的产量、品质和卖相有多好,都少有人问津。”
菜量大、路途远,村里又没有可供运输的车辆,眼看着大批蔬菜烂在地里,心急如焚。
了解此情况后,邮储银行联合当地邮政公司农村e邮电商平台和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将华水林的蔬菜放到网上销售,并由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每日派专车来装货、发货。如此一来,一方面解决了销路和运输难题,另一方面也向外输出了高质量的农产品,实现了多赢。
由于华水林种的蔬菜卖相、品质俱佳,很快在网上获得了口碑,订单量剧增,华水林不得不考虑扩大种植规模。但此时,资金不足又成了另一道难题。
随后,邮储银行为华水林发放了20万元“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并引导其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之前想都不敢想,以为根本没有银行愿意贷给我,这次多亏了邮储银行。”
由此,邮储银行江西分行借助中国邮政集团的天然优势来协同集团内部力量,创新构建了由邮储银行提供信贷支持、邮政电商帮助产品销售、邮政速递提供货运支持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新型扶贫模式,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